找到相关内容131篇,用时20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面对死亡

    故,不避不平等故。当知亦是时时死。或由善心、或不善心,或无记心。   云何寿尽故死。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。此名时死。云何福尽故死。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。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。如世尊说九因九缘。未尽寿量而死。何等为九。谓食无度量。食所不宜。不消复食。生而不吐。熟而持之。不近医药。不知于己若损若益。量,行梵行。此名时死。   佛说九横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  佛在舍卫国。祇树给...

    智中法师

    |死亡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8451426465.html
  • 從《羅怙羅經》來看佛法的教學

    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;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已,如是思惟所以:族姓子剃除鬚髮,正信家,出家學道,修持梵行,見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作、自知不受後有。」  爾時,世尊觀察〔羅怙羅〕...,精勤修習,純一圓滿,清白梵行,是故我今應以正信,剃除鬚髮,被服袈裟,棄捨家法,出趣家。既思惟已,財位親屬,若少若多,悉皆棄捨。  04既棄捨已,以正信心,剃除鬚髮,被服袈裟,遠離家法,出趣家。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540243.html
  • 建立合理的世界道德规范——佛教道德与当今社会

    梵行、不贪嗔为五戒。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规范代表着古代圣哲们的真知灼见,虽然朴实无华,但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:“对琐事的明智指导正是最高明的教条,因为生活并不由新奇和奥妙的事情成立。”   或者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0041934.html
  • 《五戒的现代意义》

    摩西十戒中,四条最基本的戒为:不可杀人、不可奸淫、不可偷盗和不可做假见证;摩奴法典里也规定:不杀生、不妄语、不偷盗、不梵行(不淫)和不贪瞠;《包达夜那》法典乃举有不杀生、不妄语、不偷盗、忍耐和不贪五...波罗夷罪",对出家众来说,处罚的方法是“不共住"。这是佛教戒律中最严厉的刑罚,又叫做断头刑。如果出家人犯了杀人罪,他便自动失去比丘/比丘尼的资格(求道人),所以不许他在僧团中共住。如果遇到不自觉的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2442015.html
  • 《大宝积经》导读

    释道龚译。佛说沙门善恶垢净,梵行梵行种种事相。  第四十五、《无尽慧菩萨会》,半卷,新译。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(与华严部《庄严菩提心经》同)。第四十六、《文殊师利说般若会》,一卷半,萧梁...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,应以无相为基础,建立一切相,无相与一切相,异,诸法不一,归为无相,异中见一,无相相,乃是一切相之共相。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。在讲四谛时,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547179.html
  • 从《罗怙罗经》来看佛法的教学

    ,白佛言:「善哉!世尊!为我说法!我闻法已,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;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已,如是思惟所以:族姓子剃除须发,正信家,出家学道,修持梵行,见法自知作证:我生已尽、梵行已立、...所以〕:族姓子剃除须发,着袈裟衣,正信家,出家学道,纯修梵行,乃至见法,自知作证:我生已尽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作、自知不受后有。成阿罗汉,心善解脱。  佛说此经已,〔罗怙罗〕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 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2547811.html
  • 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

    苦恼。有苦恼者复令增长。恒怀恶心坏善威仪。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。实沙门自言沙门。实梵行自称梵行。不解经典为他解说。邀致四众供养恭敬。善男子。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。余如上说。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453305.html
  • 受心所对于有情之价值

    。何等为九,谓食无度量,食所不宜,不消复食,生而不吐,熟而持之,不近医药,不知于己若损若益,量,行梵行,皆足致死。其死也,色根虽坏,而业常随,故于将命终时,乃至末到惛昧想位,长时所习我爱现行。... 夫受以领纳为义。领纳违顺俱等境,故俱舍颂云:领纳随触,谓领纳随顺于自己之触。诸心心所虽复同缘,于违顺等行相浅近,不摄为己有。故皆不名受。受领纳境界,定属于己,约领境胜,偏得受名。所谓心所者,略有...

    真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954798.html
  • 体恒法师《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》

    危机。有些人不愿意谈戒律,更不愿意守持,甚至还有人对于他人的守持嗤之以鼻,认为是老土、不开窍。于是,寺院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,不谙佛事的人大行其道,老实本份的人反受排挤。行梵行无人责备,修行用功却...体恒法师《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》   ——就解决“僧俗混乱现象”对僧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  中国佛学院讲师 体恒法师   内容提要:  “僧俗混乱现象”指的是出家僧众中那些身着僧装而实独身的现象,这一...

    体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2057170.html
  • “杂阿含经”论增上戒学

    乐邪淫;依于不淫,舍梵行。离于妄语,不乐妄语;依不妄语,舍不实书。离诸两舌,不乐两舌;依不两舌,舍别离行。离于恶口,不乐恶口;依不恶口,舍于粗言。离诸绮语,不乐绮语;依不绮语,舍无义言。断诸贪欲,...尊重波罗提木义。”波罗提木义就是戒律,又译别解脱,或译处处解脱。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,能免过,各别解脱心口七支恶业,所以名别解脱。释尊又说:“如暗遇明,如贫得宝,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,若我住世无异此也。”...

    蔡惠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1963708.html